今年全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加快发行。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7月14日财政部成功发行了两期合计123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期)实际发行规模为400亿元,债券期限为20年,票面利率为1.92%;超长期特别国债(五期)实际发行规模为830亿元,债券期限为30年,票面利率为1.90%。
目前官方并未披露上述两期合计123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具体用途。不过根据财政部公开的信息,上述2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期)的发行时间较此前计划提前了10天。另外9月份也有三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提前。
而这背后正是落实中央部署,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从而更好地稳投资、促消费、稳经济。
不同于普通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应对当前复杂内外形势下的特殊性举措,资金专门用于“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建设和“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期限一般在20年至50年。2024年中国发行了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则增至1.3万亿元。
根据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等安排,2025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重点支持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未来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新建改造及大中型引调水和大中型水库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改造等方面任务。另外,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下称国补),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
根据公开发债数据,截至7月14日,财政部实际发行了67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目前剩余622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待发行。根据财政部发债计划,7月24日至9月19日将有9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待发行。
在“两重”建设项目安排方面,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数据,7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医院病房改造等重点领域。
在“两新”领域方面,6月下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开数据显示,在设备更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2000亿元,第1批约1730亿元资金,已按照“地方审核、国家复核”的原则,安排到16个领域约7500个项目,第2批资金正在同步开展项目审核筛选。
而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6月下旬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将在7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6月份以来广西、新疆等一些地方部分品类的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额度由于即将用完,因此暂停了部分品类国补。而随着上述7月份第三批国补资金额度下达至地方,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快发行,专家预计国补将持续。
李超表示,下一步将协调有关方面,坚持更加注重“时序性”和“均衡性”的原则,分领域制定落实到每月、每周的“国补”资金使用计划,保障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年有序实施。
第一财经记者实地调研发现,消费品以旧换新让消费者直接获益,同时也带动了不少商家、厂家业绩增长,激发了消费活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6月26日)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1.4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持续显现,带动了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相关商品销售快速增长。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3%、33%、30.5%、25.6%,合计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个百分点,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
除了尽快用好存量政策外,财政部已经表态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重大项目对于投资平稳增长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伴随项目建设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以及项目落地速度加快,后期基建投资有望提速。第一财经整理发现,大部分机构预计,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有望扩大至6%,继续发挥托底经济作用。
释放消费潜力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两重”建设聚焦发展急需、常规手段解决不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要事,重点投向科技自立自强、城乡融合发展、能源资源安全等方面。
中央要求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部分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明显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