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举行的第二届“春耕论坛”上,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称,当前农业的主要⽭盾由供给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面在供给侧,有效供给跟不上消费需求升级。
具体来说,初级产品多、加⼯产品少;低端产品多、中⾼端产品少;⼤路货多、精品名牌少;单⼀功能多,多种功能产品少;优质不优价的现象也很突出。
王小兵表示,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个背景值得关注。
首先是资源环境压力接近极限, 绿色生产跟不上。我国⼈均耕地、⽔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平的2/5和1/4,化肥、农药的单位面积施用量远⾼于世界平均⽔平,且有效利用率分别只有35.2%和36.6%,部分耕地、草原、畜禽养殖超过自身承载能⼒,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
其次,部分农产品大量进口,国际竞争力跟不上。比如⼤⾖去年进⼝了8391.3 万吨,比上年增长2.7%,目前自给率已经下降到13%,又比如奶粉和鲜奶进⼝量分别达到84.6万吨和6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37.8%,奶粉等母婴用品成为跨境电商进⼝第⼀⼤类商品。
同时,王小兵说,目前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新动能没跟上。2016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为12363元,实际增长6.2%,增速为近13年来最低。从内部看,受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持续增收压⼒越来越⼤;从外部看,农民⼯外出务⼯数量和⼯资⽔平出现增速“双降”,2016年比上年增速分别下降0.1和0.7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小兵认为,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已进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信息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制高点和新引擎,数据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关于农业发展的下一步总思路,王小兵表示,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驱动作用,瞄准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要在促进产销平衡,资源节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上体现大数据的魅力和威力,在具体路径上,要立足于发展单品种大数据解决农产品的市场问题。
在大豆、乳清等农产品上中国一直是美国的头号客户,中美关税争端的爆发让美国农产业很受伤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4年,美国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从40%大幅减少到18%;但同时,中国仍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美国政府宣布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对此,多家食品企业已作出回应。
近期,中国海关在进口的美国大豆中检出麦角和种衣剂大豆。
作为全球的两个农业大国,中美双方在农业领域互补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