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区块链”概念全球火热,国内银行也在加快区块链的实际应用落地。
1月1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与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于2016年10月上线,已在真实业务环境中顺利执行了上百笔交易。通过与IBM的合作,邮储银行采用超级账本架构(Hyperledger Fabric)将区块链技术成功应用于真实的生产环境。
“区块链技术能够低成本地解决金融活动中的信任难题,将为多方交易带来前所未有的信任和信用的高效交换,具有推动金融业深刻变革的潜力。” 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表示,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信用高效传递、数字隐私得以保障等特点,非常适合于互联网时代的记账核心技术,可以从基础上改变商业、行政、法律和社会治理的方式。“可以说,区块链技术对金融行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银行和风投非常关注这个领域的投入,汇丰、花旗等金融机构纷纷加入到区块链的联盟。”
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65%的银行希望未来的三年将区块链的技术运营到产品当中,80%的银行认为贸易融资、企业贷款等领域都有可能会被区块链技术颠覆,15%的银行将会在2017年落实区块链的解决方案。
此次邮储银行与IBM打造的区块链资产托管系统,这也是中国银行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首次实践。
据邮储银行介绍,资金托管业务需要跨多个机构和多个部门,单笔交易巨大,业内参与机构众多,但是目前还没有可以得到多方共同介入的信息系统来支撑此类业务场景。
以往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手段反复进行信用校验,费事费力。通常一个托管业务场景中会涉及托管业务委托人、管理人、投资顾问、托管人这四方。委托人发起一个资产管理产品,并与其他三方共同协商来制定一个产品合约,在多方协商达成共识之后,共同签署完成这个合约。
接下来就会基于产品的合约条款进入运作环节,在以前的运作过程中,投资顾问需要通过传真电话将指令内容发给委托人,委托人确认没有问题才可以发给管理人,而管理人根据合约进行审核后,依然需要对合约进行确认。直到委托人确认无误,管理人才可以将指令发送给托管方,这个时候托管方再将指令进行确认,如果没有问题才进行资金划拨操作。
这样一个交易场景横跨多个机构、多个部门,需要交易多方多次确认才能达成交易模式,这样的业务流程造成大量的人工成本耗费,即使这样也很难做到及时审计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究其根本是缺少一个多方共同信任的信息系统,来支撑此类业务场景。”邮储银行称。
具体来看区块链在其间的应用,在区块链托管业务系统中,邮储银行将智能合约运用到投资方向的合规界面上,并给出风险提示,帮助业务人员对投资方向进行及时监管。
该系统将投资方向按照合规划分为三类,完全符合合同条文及监管要求可以直接进行投资的投资方向被划为“白名单”,被划为白名单的投资指令,只需要管理人审批即可。需要多方确认的投资方向,被归为“灰名单”,这类投资指令需要委托人等共同审批,不符合合同条文和监管要求的,被归为“黑名单”,这样的投资指令不能被执行。
邮储银行推出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实现了信息的多方实时共享,免去了重复信用校验的过程,将原有业务环节缩短了约60%-80%。
“当前,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邮储银行期待与更多金融机构携手,共同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生态体系。”吕家进表示。截至2016年末,邮储银行资产托管业务规模约4万亿元。
在信息化时代,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将能为中医药出海提供更大的助力,在中药标准化、药品溯源以及药品的质量控制方面发挥作用。
在美国关税给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之际,这些政府合同的搁置更是加剧了公司的不确定性。
未来五年,邮储银行将为各类民营经济主体累计提供融资支持不低于10万亿元,为科技创新领域主体累计提供融资支持不低于3万亿元
力争交出一份稳中有进、进中显质的经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