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解困万科,让市场的归市场

第一财经 2025-11-28 22:24:09 听新闻

作者:何涛    责编:任绍敏

万科是改革和市场的产物,解困万科亦须回到市场的轨道

日前,万科寻求票据展期的消息引发市场强烈反应,公司股票、债券连续三天显著下跌(见第一财经报道《债务展期冲击市场信心,万科股债连跌三天》)。

寻求票据展期的直接原因,是万科偿债压力持续增大。

今年前三季度,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613.9亿元,同比下降26.61%;亏损280.2亿元,是亏损金额最大的A股地产企业。

与此同时,公司有息债务达3544亿元,接近历史最高值。其中,一年内有息债务占比42.7%,现金短债比低至0.43。

此前,万科凭借自身经营回款和大股东借款两条腿走路,勉力维持公开市场债务兑付,但目前这两条“腿”同时举步维艰。

1~10月,万科实现销售金额同比降幅超4成,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表明主营业务“回血”能力疲弱。

而大股东深铁集团在连续以借款形式“输血”万科逾300亿元之后,也陷入亏损窘境,可供借款的“余额不足”。

或许正是这种“两头受堵”的局面,迫使万科不得不放下“优等生”的面子,向市场亮出白旗。

万科的困境,是房地产行业系统性调整与企业自身经营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万科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领先的经营管理能力,成为行业标杆和领军者。

然而,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房地产行业下行,万科与其他房企一样,面临销售下滑、资金链紧张、债务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个体危机,更是一个时代的信号,标志着依赖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旧模式走到尽头。

在行业凛冬下,作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万科,比纯民营企业多了一份强大的御寒保障——国企大股东深铁集团的一笔又一笔借款,可谓雪中送炭。

靠着这层支持,万科比绝大多数同行坚持了更长时间,成为众多纯民营房企羡慕的对象。

但目前来看,行业调整仍在持续,随着市场形势进一步严峻,连根基深厚的万科也难以招架。

而此时深铁集团自身也遇到麻烦,账上资金越来越少,“输血”难以为继。

在此情况下,探索以债务展期这种市场化方式来化解债务压力,既是无奈,也不失为务实明智之举。

市场化解困的方式,核心在于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来化解债务、释放活力,最终实现企业重生。

这种方式虽然过程可能更为曲折,甚至伴随阵痛,但却是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路径。

具体到万科,债务展期或需经过艰苦的谈判,并付出一定的信用损失代价。但如能通过刮骨疗毒来实现轻装上阵,也算是早日为长远发展争取机会。

事实上,对任何有化债需求的企业来说,外部“输血”都不可能是长久之计。早一点改弦更张,对万科未必是坏事。

而万科改走市场化化债之路,还能间接让深铁集团卸下国企股东的“救助道义”包袱,转而集中精力于自身发展。

毕竟,国有企业也是企业,同样需要对股东负责,需要追求经营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而长期“输血”万科,已对深铁集团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深铁集团公告坦承,公司2024年、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均主要因联营企业万科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有独资企业,深铁集团频繁借款予万科的行为,甚至在市场上引起了一定争议。

有观点认为,国企参与救助遇困混合所有制联营企业,必须在符合市场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评估利弊,明确操作边界;而不是凭着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计代价,倾其所有。

从这个角度而言,万科改道既是为自身债务压力纾困,也是为国资大股东的下一步决策难题解围。

万科的浮沉,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作为行业龙头,其脱困方式也将给房地产乃至更多行业提供重要的范式参考。

万科是改革和市场的产物,实践证明,解困万科最终亦须回到市场的轨道。

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也是破解一切复杂经济难题的不二选择。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