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在当下的市场里,权益基金正上演“冰火交织”戏码。
A股市场升温浪潮中,有人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也有人黯然离场。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超过97%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近一年斩获正收益,头部产品业绩更是实现翻倍。多只“毛基”产品重返1元净值,甚至规模出现倍数级跃升,实现成功逆袭。
热闹背后藏冷意。下半年来,超百只基金走向清盘结局黯然离场,还有75只拉响清盘警报。站在4000点高位震荡的十字路口,市场更关心的是,下一步行情将如何演绎?主线赛道是否面临切换?
“在政策催化下,市场保持震荡上行的概率仍然较大。”招商基金投研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中国资产整体仍处于流动性和预期改善带来的估值修复阶段,短期而言,在市场偏好下降,业绩期的催化下四季度有概率进入风格收敛阶段。
逆袭与清盘并存
伴随A股市场行情整体升温,权益基金的净值正迎来快速修复。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在已有数据的4378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中,4266只产品近一年回报录得正收益,占比超过97%,整体赚钱效应凸显。
业绩头部阵营表现尤为亮眼,区间业绩实现翻倍的产品数量有22只。其中永赢科技智选A以210.65%的近一年回报居首,与第二名恒越优势精选156.29%的同期表现拉开超54个百分点的差距。此外,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中欧数字经济A等9只产品的同期回报则在120%至146%之间。
在整体行情带动下,部分此前陷入亏损泥潭的“毛基”(单位净值低于1元的基金)上演了精彩的“逆袭”戏码。不少去年同期的“五毛基”“六毛基”,如今净值已回升至1元面值以上,部分甚至迈入更高净值区间。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去年11月18日,上述主动权益基金中,复权单位净值数据(即考虑分红再投资后调整计算的单位净值;且前复权,下同)跌破1元的产品有1905只,占比达44%。而今年的11月18日,净值低于1元的“毛基”数量已降至973只,占比腰斩至22%。
在此前的“毛基”产品中,有937只基金产品净值重返“水面”以上。其中,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已迈入“2元”区间,复权单位净值从此前的0.9元增至2.21元;恒越优势精选则从0.56元上升至1.43元。
类似的“小体量突围”案例并不鲜见。华泰柏瑞质量精选A、永赢数字经济智选A、国泰海通创新成长A等多只产品,均凭借不错的业绩表现吸引资金蜂拥而入,基金合计规模从几百万元至数千万元的“迷你”级别,迅速扩张至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量级。与逆袭阵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基金正被市场逐步抛弃。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下半年来已有108只基金产品陆续被清算。同期还有75只基金累计发布194条发布了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面临清盘压力。
从上述已清盘或可能清盘的产品来看,既有汽车、消费多只赛道型产品,也有债基、FOF等品种。如11月19日进入清算程序的国联消费精选,截至11月18日,该产品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最近三个月回报为-7.58%。
高位震荡下机构把脉后市
从逆袭基金的共性特征来看,净值回暖的核心逻辑在于精准押注当前市场最强势的赛道。人工智能、创新药等板块的爆发式上涨,成为“毛基”翻身的关键支撑;尤其是规模较小的迷你基金,凭借操作灵活性高、调仓换股果断的优势,更易把握板块轮动机会。
然而,随着行情推进至年底收尾阶段,A股在4000点关口展开高位拉锯,前期领涨的创新药、科技等主线陆续进入调整,相关基金业绩亦陷入震荡。市场后续演绎方向及主线赛道机会是否切换,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针对科技主线,嘉实成长共赢混合基金经理李涛对第一财经表示,AI带来的科技浪潮仍然会是驱动市场向前的核心主线。“支撑成长风格继续领先的市场条件依然坚实,AI产业趋势方兴未艾,远未结束。”他认为,4000点震荡整固期,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也不只是AI产业链。
李涛表示,AI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基本面仍然健康,成长股的业绩增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估值。同时他也提醒,未来风格全面切换的风险相对有限,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成长主线内部的优质公司,而非盲目“高切低”。
谈及另一大热门医药赛道,金鹰基金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欧阳娟告诉第一财经,中长期看,中国医药产业升级持续兑现。一方面,国内创新药支持政策出台密集,院端具备临床价值产品持续放量,国内商业化天花板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全球大药企在中国购买创新药的数量和金额持续提速,远超过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中国创新药产业集体走向全球化。
其中,创新药及产业链是她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欧阳娟认为,创新药具备全球最强竞争力的产品,长期享受国内和欧美两个全球最大的市场。而创新药产业链,包括CXO和生命科学服务上游,预计随着全球投融资额增速拐点向上,这类资产或将迎来订单增速修复。
站在跨年时点,多家机构对明年市场持乐观态度。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认为,预计中国股市在2026年将迎来又一个丰年,因为2025年许多有利的驱动因素将继续支撑市场,包括创新领域的发展,尤其是AI;以及对民企和资本市场的支持政策、财政持续扩张以及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流动性充足、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潜在资金流入等方面。
“政策支持、流动性和产业升级是驱动A股后续上涨的核心动力。”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究部总经理高挺认为,A股估值在经历近一年的扩张后已偏高,但考虑到无风险利率下行后的股权风险溢价(ERP)仍处于合理水平。
高挺进一步分析称,中国“十五五”规划建议定调的长期全要素生产率升级与科技转型将持续催化结构性行情,但盈利基本面改善仍有待政策的加码。在基本面改善得以确认前,流动性仍是推动市场的关键。“AI、自主可控和高附加值出海将是明年A股的核心主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