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需求提振与涨价不断之际,锂电产业链的躁动还在持续。
11月18日晚间,两家产业链上市公司不约而同地发布重磅公告:上游锂盐龙头盛新锂能(002240.SZ)宣布,与有望成为其战略股东的华友控股集团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在2026年至2030年间供应高达22.14万吨的锂盐产品,提前锁定未来产能;同日,锂电材料厂商厦钨新能(688778.SH)宣布,将投资15.25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建设年产5万吨高性能电池材料项目,旨在快速占领车用动力高端市场。
锂电材料产业在经历了近两年的价格回调、产能出清与供需再平衡后,一系列来自产业核心环节的密集动作,“签单+扩产”进入活跃期凸显行业巨头对未来需求增速的预期,传递出强烈的复苏信号。叠加固态电池等技术变革,新一轮锂电周期是否就此开启虽无法定论,但产业龙头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已然奏响了序曲。
长单与扩产并举
产业链涨价之际,锂电材料采购进入活跃期,近期电池厂与材料商签订长期协议订单的频次明显提高,甚至出现了上游资源端与中下游环节厂商通过股权和长协进行深度绑定的情形。
盛新锂能公告称,预计在2026年至2030年期间向华友控股集团供应锂盐产品22.14万吨,具体年度采购量将在双方签订的子订单中进行约定。协议框定的22.14万吨采购量,即便以当前相对中性的锂价估算,也意味着一个规模惊人的未来订单。根据上海有色网,核心锂盐产品价格约每吨7.8万元~8.1万元,以价格下限计算,盛新锂能这笔长协订单金额约172亿元。
这笔长协订单不仅是盛新锂能未来业绩的“压舱石”,华友控股集团是锂电材料一体化龙头华友钴业(603799.SH)的母公司,更反映了像华友控股这样的大型集团对中长期锂盐供应安全的迫切需求,其背后是对下游需求持续增长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盛新锂能正在推进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公司拟定增募资3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此次定增发行完成后,华友控股将成为其持股5%以上股东,此次签订的五年锂盐长单,正是在此背景下达成的战略性合作,双方形成了业务与股权“双绑定”。
盛屯集团(600711.SH)和中创新航(03931.HK)是另两名认购盛新锂能定增股份的股东,可以看到,参与该公司定增认购的股东均是锂电产业链头部厂商。
另一边,上游材料厂商针对技术迭代和市场结构变化进行的扩产。根据公告,厦钨新能计划投入15.25亿元,建设50000吨高性能电池材料项目,建设周期长达50个月。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指出,此举是考虑到“车用材料产品认证周期长”,有必要“提前布局并对产品升级创新”。
厦钨新能主营业务从事锂电池材料,产品主要有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该公司亦在布局固态电池业务,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已实现吨级稳定生产,并向客户供货,硫化物路线正极材料已完成多批次样品验证。
需求引擎或为本轮锂电复苏的核心
近期签下长协订单的不止盛新锂能,电解液厂商天赐材料(002709.SZ)同日与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签下近160万吨电解液长单,其中,预计向中创新航供应72.5万吨、向国轩高科供应87万吨,按照电解液最新价格估算,这两笔订单的总金额有望达400亿元,这几乎是天赐材料2024年营业收入的3.2倍。
电池制造商签订长单不仅为保障供应链,更凸显企业对下游需求增长的预期。公开数据显示,锂电的两大核心引擎——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正同时高速运转,提供强劲增长动力。
在动力电池领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繁荣是根本驱动力。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约929.3万辆,同比增长25%,直接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约481.0GWh,同比增幅高达39%。进入传统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增长势头有增无减。有机构观点指出,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同环比双提升,单月渗透率有望维持在50%以上的高位。新车型的密集推出与终端车型性能因技术演变而不断升级,共同构成了销量增长的核心推力。
更为迅猛的增长来自储能赛道。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已达430GWh,超过了2024年全年总量的30%。有分析预计,第四季度行业将继续保持供不应求、满产满销的态势,全年总出货量有望达到580GWh,增速超过75%。
储能市场的爆发,得益于国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在国内,随着内蒙古等地出台可观的放电量补偿政策,独立储能项目的收益率得到保障,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海外,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与AI数据中心建设带来的庞大用电需求,同样催生了巨大的储能市场。据ICC鑫椤储能数据库统计,2025年1-9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428GWh,同比增长90.7%。
动力与储能需求的“双轮驱动”,为整个锂电产业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纵深。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电新行业分析师表示,需求的真实与强劲,最终会体现在企业的真金白银投入上。头部电池厂商的资本开支,是行业景气度的先行指标之一,其在2025年出现了显著回暖。“电池厂商对下游需求变化更敏感,2022年起锂电材料价格大幅下行,较高点累计跌逾80%,导致不少二三线厂商退出市场。今年上半年,锂电材料供需一直处在紧平衡状态,随着需求端持续抽走库存,这种状态被打破,供应偏紧的环节开始出现价格反弹。我们认为,由于锂电材料扩产周期较长的客观因素,供给基本是‘明牌’,这一轮锂电产业景气度受需求影响更大,只要需求维持增长,就有望推动锂电产业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上述分析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