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小米市值,两个月跌没了整个“蔚小理零”

第一财经 2025-11-19 18:30:57 听新闻

作者:罗西    责编:肖逸思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小米股价在下跌趋势中。

尽管小米集团三季度财报有着不错的表现,但未能扭转市场抛售情绪。

11月19日,小米集团(01810.HK)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次日股价遭遇重创,盘中最低触及38.22港元,不仅跌破40港元关口,总市值也失守1万亿港元。收盘价报38.82港元,下跌4.81%。

财报显示,小米集团三季度总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80.9%。其中,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首次实现季度盈利7亿元。

截至11月19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较6月27日61.45港元的年内高点累计跌幅达36.83%。6月26日晚,小米集团发布小米Yu7,次日股价大幅上涨。而股价下行趋势自9月下旬起加剧,9月25日晚,雷军发表第六次年度演讲并发布小米17系列等新品,9月26日股价大幅跳水,单日跌幅达8.07%,收报54.65港元,市值单日蒸发超千亿港元。此后,小米集团股价整体持续走低,截至11月19日收盘,这一区间(自9月25日至今)跌幅已达34.7%;其中,10月单月市值蒸发超2800亿港元,创下公司史上最大单月跌幅。

以总股本260.42亿股计算,自9月25至11月19日,小米集团市值蒸发了超过5300亿港元,这一缩水规模超出同期蔚来、理想、小鹏和零跑的市值总和(约5000亿港元)。

资本市场的悲观情绪与机构做空动作形成呼应。据《彭博》援引高盛11月6日发布的报告,小米集团财报发布前夕,市场情绪趋于谨慎,高盛机构经纪主要客户对小米的空头仓位一周内飙升53%,过去两周机构交易明显偏向抛售,且主要来自养老基金与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反馈称,小米集团已成为短期普遍做空目标。有机构认为,小米缺乏短期催化剂,同时面临安全性质疑、工厂建设延误等问题。

安全性方面,今年10月份,成都发生一起SU7 Ultra碰撞起火事故,4人合力“拳打脚踢”SU7门窗,但车门仍无法打开,车辆严重焚毁,驾驶人员未能脱逃。更早之前的3月份,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一高速公路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此外,因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存在缺陷,小米在9月份宣布召回11.7万辆SU7。

工厂建设方面,小米原计划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提升至30万辆。但据行业调研,工厂建设的进度已出现延误,原定10月的产能爬坡可能将推迟。该公司最新公布的10月交付量为40000+,与9月基本持平。

高盛分析师11月1日将小米目标价下调超10%,并指出存储芯片成本上涨会进一步挤压利润率

对于小米集团的发展前景,资本市场呈现明显分歧。中信证券近期研报认为,随着汽车交付量增加和平均售价上升,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已在三季度扭亏为盈,长期增长潜力值得期待;高盛虽下调目标价,但维持”买入"评级,看好2026年产能提升与新车型潜力。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今年第四季度小米汽车仍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2026年将会非常有挑战,预计明年小米汽车的毛利率相对于今年,或出现下滑。一是明年汽车厂家都面临购置税补贴政策减半的影响;二是汽车行业玩家多,产业发展在非常早期,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竞争才会收敛,小米汽车要顺应行业的变化。

业内认为,对小米集团来说,如何快速化解汽车安全争议、推进产能爬坡、重塑市场信任,是小米跨界造车以来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其后续应对也将影响估值修复与长期发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