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窗外的黄浦江,联合国副秘书长徐浩良回忆起2024年12月初到访加沙地带的场景,作为拥有土木工程背景的联合国官员,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加沙废墟的规模难以想象,而在这废墟背后是多少人的生计和生命。
据新华社报道,联合国安理会17日以1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由美国起草的第2803号决议(以下称“决议”),核可美国此前提出的结束加沙冲突“20点计划”。决议欢迎成立和平理事会作为加沙地区的过渡行政机构,授权组建加沙国际稳定部队,及确定了巴勒斯坦人最终建立独立国家的原则。
徐浩良11月17日在上海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联合国成员国目前对加沙的讨论,总体来说是比较正面的,希望决议能够为巴勒斯坦地区的未来提供法律依据,给予大家信心。
在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执行期间,联合国已经开展加沙地带的废墟清理工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巴勒斯坦人民方案特别代表西勒斯(Jaco Cilliers)表示,整个加沙地带需要清理的废墟总量可能在5500万吨到6000万吨之间,而预估的重建费用大约需要700亿美元。

加沙重建
2024年12月初,徐浩良访问了加沙,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署长的他,慰问了依然坚守岗位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员工。同时他还在加沙度过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夜晚。
在归来后,他对联合国新闻表示:“我也去过不少战乱的国家,或者自然灾害之后进行重建的国家,每次都在那里住一晚的话,我都有不同的感受。那么这次去的那天晚上,两次附近有炸弹的爆炸声把我们吵醒”。
对于加沙地带的破坏程度,他说,“从入关开始,一直到我住的地方,两眼所能看到的所有房屋基本上都被损坏了,完全的损坏率可能是80%以上,剩下的房屋基本上部分损坏了。”
联合国方面估计,目前加沙地带整体约84%的建筑受损,在加沙城等部分地区,损毁比例甚至高达92%,加沙地带的废墟总量相当于13座埃及吉萨金字塔的体量总和。西勒斯还表示,废墟中还混杂着许多遇难者遗体和未爆炸的炸弹,这增加了目前清理工作的难度并带来安全隐患。
对于加沙的重建,徐浩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重建必须要有政治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讨论加沙重建的问题,“所谓政治解决的方案,就是不光要维持停火,从停火的第一阶段走向第二阶段,还要推进和平路线图,最终形成巴勒斯坦人独立自主建国的可行方案,这是最为重要的政治决定。”
他继续分析道,如果在政治决定模糊的情况下,他觉得绝大部分的国家都难以认真地去讨论重建的问题,至多是提供人道援助,进行一些恢复性的支持。
根据近日联合国、欧盟和世界银行方面联合发布的《快速损害和需求评估》预计,重建加沙地带大约需要700亿美元,仅未来三年的首阶段重建工程就需要200多亿美元,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全面解决加沙地带的重建问题。而目前,重建资金的出资方尚未明确,包括阿拉伯国家、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内的多方只是初步表达了参与意愿。
徐浩良表示,在他看来解决加沙问题是国际社会的责任,“让加沙能够恢复它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让老百姓最终能够有他自己的国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东的和平,对于这一使命,我还是抱有希望的。”
多边主义是主流
联合国是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的核心平台,而类似新一轮巴以冲突等事件进一步冲击了多边主义的国际治理模式。
就此徐浩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没有多边主义和联合国这样的平台,世界上有很多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很多人认为联合国在解决战乱冲突上,没有发挥更多作用。但联合国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成员国能够共同履行它们的职责,成员国一旦能达成协议,联合国就能起到很大作用。”他说道。
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驻东帝汶高级副代表,徐浩良曾在2002至2004年在东帝汶工作,当时联合国在东帝汶成立了过渡行政当局和联合国东帝汶支助团。徐浩良表示,时至如今,联合国还在全球维持了11个维和使团,在这11个地区维持和平,帮助社会进行战后重建。
徐浩良最后表示,就在时下,联合国还有二十多个政治特派团在全球各地,利用联合国秘书长的影响力,通过政治协商的手段,助力二十多个国家进行和平建设,避免冲突。
“如果没有多边主义,这样的工作就无法展开,所以在当今世界,多边主义依然还是占主流的。”他说道。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署长徐浩良表示:“展望前路,发展的新篇章须由大家共同谱写。各国政府、企业界与社会各界必须戮力同心,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大胆求变的新型协作网络。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共同打造一个更高效、更富成效、并具备充足资金支持的多边主义体。”
人权理事会当天通过一项决定,敦促美国恢复与国别人权审议机制合作。
到2035年筹集1.3万亿美元的目标或将成为关键转折。
项目是联合国人居署落实战略规划的重要抓手,致力于实现1000座城市转型与改善10亿人生活的宏伟目标。
迪拜、阿布扎比等城市房价和租金回报率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