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边主义暗礁扰动全球经贸洋流的当前,世界正站在“开放还是封闭”的十字路口。
11月5日下午,《世界开放报告2025》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办。作为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重要分论坛,本次活动发布论坛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2025》及最新世界开放指数。
最新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5》(下称“报告”)公布了2024年世界开放指数。2024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5,同比下降0.05%,比2019年下降0.34%,比2008年下降5.39%,比1990年增长7.08%。
但是,报告显示,在世界开放小幅收紧的同时,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显著。1990~2024年,开放指数从0.5891升至0.7634,提高29.6%,升幅位居全球前列。2024年,中国开放指数同比增长0.5%,在129个经济体中排第38位,与2023年相同。
报告还显示,新加坡是2024年最开放的经济体,其开放指数高居129个经济体之首。
作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主持撰写,在2021年首次发布,至今已历时五年。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起每年11月在上海同期举办,旨在为国际政商学界共商全球重大议题搭建平台,是中国推动开放合作的国际公共产品。

亮点与突破
《报告》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廖凡介绍道,本年度世界开放呈现出“总体收紧、分化加剧、动能转换”的复杂格局。
他解释道,2024年,世界开放指数同比微降0.05%,较2019年下降0.34%,较2008年下降5.39%,表明世界开放水平仍处于收缩通道。
廖凡表示,2024年世界开放指数继续小幅下降的最主要变量是“安全关切的显著上升”,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主要经济体在政策层面的收紧,包括采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报告》指出,安全考量日益成为影响各国开放政策的关键变量。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1%,超过40%的投资限制政策涉及外资审查,尤其针对高科技和关键矿产等敏感领域。
与此同时,《报告》显示“世界开放的分化在加剧”,一方面,社会开放保持活跃,但经济与文化开放双双承压。2024年,经济开放指数同比下降0.22%,文化开放指数同比下降0.58%,均低于2019年和2008年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分化越发清晰。欧洲与中亚地区、北美地区成为仅有的两个开放收缩地区,传统开放引擎明显乏力。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开放指数同比上升0.42%,成为维持世界开放的重要力量。
就“动能转换”而言,廖凡表示,当前世界开放的未来,将更加依赖新兴力量。数据流、绿色电、产供链价值链在全球南方交汇,正推动工业化迈向共享、低碳、互联的新征程。《报告》显示,数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至2023年,全球数字交付服务贸易规模从3.5万亿美元增至8.2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从9.5%提升至13.5%。前沿技术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2.5万亿美元增至2033年的16.4万亿美元,为开放合作与安全治理拓展新空间。
相比以往,本次《报告》实现了四大突破。首先,《报告》首次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持专章研究,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建立初步合作关系,显著增强《报告》全球影响力。
其次,世界开放指数时间跨度从17年扩展至35年,为研判世界开放的长期趋势奠定更坚实数据基础。其中,《报告》数据显示,1990年至2024年,中国开放指数从0.5891跃升至0.7634,35年间提升近3成,增速稳居全球前列。特别是,中国开放政策指数提升24.6%,开放绩效指数大幅增长37.89%,两项关键指标在主要经济体中双双领先。
第三,《报告》聚焦数据跨境流动、绿色开放等前沿议题,首次引入跨国公司视角,系统梳理高水平开放实践经验。第四,《报告》还设置全球治理专章,深入解析全球治理对国家开放水平的影响机制,探索提升合意开放水平的实践路径。
他们怎么看中国开放
在“企业看开放”环节,欧加隆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吴泽发,上海电气集团首席运营官乔银平,哈瓦斯集团执行副总裁、威望迪集团亚洲事务顾问墨白等企业代表,围绕跨国企业创新、绿色能源合作、文化交流互鉴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了开放实践的真知灼见。
在“专家论开放”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朱民、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杰出院士马凯硕、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原负责人哈米德·拉希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等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开放之势”与“世界开放之策”展开深度对话。
朱民认为,美国的贸易政策正在催生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本的流动、经济结构都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而且未来几年这些变化将更为深刻。在这一背景下,他观察多个与开放相关的新趋势。
首先,尽管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但全球资金流动还在上升,全球产业链处于更广泛的重置过程中。其次,他表示,当前可以看到,资金,尤其是金融资本都在离开美国,因为无论是美国的金融体系还是股市,风险都在走高。与此同时,朱民表示,最大的变化就是国际货币呈现出开放性竞争的格局:美元、欧元与人民币并驾齐驱。他举例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很大的漏洞,再加上近来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对美联储降息的干预,以及他的反全球化政策,这些均导致了全球对美元的信任度开始下降。而10月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首次在全球支付中的货币量超越美元。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在近些年来趋势显著,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朱民看来,三大货币体系的公开竞争,一定会产生一个新的全球货币体系和新的货币秩序,这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变局。
张宇燕表示,当前,“开放”已在中国民众心中深深扎根,未来中国要以自己的开放带动全球的开放,打造一个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其中,当务之急便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进行贸易,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每个国家都有所得。这也是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
尽管2024年的世界开放指数有所回落,但张宇燕表示,要对未来的前景有信心。他表示,当前特朗普政府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就全球化而言毫无疑问是一股逆流。他用“被极限压缩的弹簧”来形容当前的全球贸易环境,“对自由贸易越压制,未来回归到主流的贸易开放的韧性就会更大。”
与会专家学者均认为: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将是开放强国,过去中国的开放是“跟跑”,现在中国的开放是要“领跑”。在当前历史十字路口,各国应摒弃零和思维,携手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均衡、包容、共享的开放,共同迈向繁荣稳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