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6000亿元6个月期(182天)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操作方式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此举为10月第二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应对潜在资金面收紧压力。
公开数据显示,10月共有1.3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其中3个月期8000亿元、6个月期5000亿元。
10月9日,央行已开展1.1万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相较当月到期量实现3000亿元加量续作;此次6000亿元6个月期操作则进一步加量1000亿。至此,10月两个期限品种合计加量续作规模达4000亿元,加量规模较9月增加1000亿。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6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能有效熨平资金波动,维持市场流动性稳定充裕。
他进一步分析,当前市场面临多重流动性需求:一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正加快推进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将大幅拉动配套贷款投放;另一方面,10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较大,二者均可能带来资金面收紧效应。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注入中期流动性,既能助力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也释放出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彰显货币政策的支持性立场。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认为,3个月期(91天)与6个月期(182天)逆回购的组合,不仅能呵护节后资金面平稳,更可保障元旦前后市场流动性充裕,为跨年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奠定基础。同时,由于买断式逆回购利率低于同期限中期借贷便利(MLF),加大操作力度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为后续信贷投放减负。
值得关注的是,10月仍有70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市场普遍预期央行或采取等量或小幅加量方式续作。
董希淼预测,未来央行将综合运用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调节中短期流动性,通过MLF、降准等工具释放中长期流动性,优化期限结构以匹配政府债券发行与信贷投放需求,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
董希淼还提及,四季度作为稳增长政策发力关键期,央行或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国债买卖操作,并可能延续2024年“买短卖长”模式,在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维护收益率曲线合理形态,为全年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流动性支撑。
10月还有5000亿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市场预计央行10月还会开展一次6个月期买断式操作。
预计MLF可能会配合延续此前小幅净投放的操作方式。
央行通过两次操作不仅完成对冲,还实现净投放,同时市场预计当月3000亿MLF到期后,央行也可能加量续作。
并不意味着8月买断式逆回购就将缩量。
预计7月MLF可能延续净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