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瞻美国4月CPI:通胀转折点会到来吗?

第一财经 2024-05-14 08:23:21 听新闻

作者:樊志菁    责编:葛唯尔

核心通胀有望回落至三年新低。

当地时间15日,美国将公布4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

在此前的5月决议声明中,美联储并没有外界担忧的那样强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打压了加息的可能性,并暗示仍倾向于降息。然而在不少官员眼里,通胀阴影远没有离开,即使在近期经济面临压力迹象,降息似乎依然遥远。

目前市场的定价在今年降息1~2次间摇摆,数据的表现可能对于美联储内部势力的强弱产生影响,进而冲击市场风险偏好。

通胀拐点将再次来临?

今年以来,美国已经连续交出了3份超预期的通胀报告,房租与燃料成为了主要推手,两者占到了物价涨幅的一半以上,这也导致了美联储降息的预期被不断推迟。

根据机构的最新预测,4月美国的通胀数据或小幅放缓,整体CPI同比上升3.4%,环比上升0.3%。燃料价格趋于稳定,受库存上升及中东局势进展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波动有限,美国汽车协会(AAA)数据显示,4月期间全美平均汽油价格基本维持在3.50美元/加仑附近。

美国能源价格涨势暂歇(来源:美国AAA网站)

与此同时,围绕住房租金组成部分的不确定性仍将继续。今年美国国土管理局调整了加权指数,独栋房屋现在更为重要,而此类住宅的租金上涨比公寓快。荷兰国际集团(ING)预计,由于该指数计算方式的调整,可能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影响缓解。

不考虑能源和食品,预计核心CPI增速将降至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这将创近三年新低。不过,保险成本和医疗价格等因素的上涨趋势可能继续造成超级核心通胀(剔除住房外核心服务)的压力。3月份,该通胀指标同比增长4.8%,为11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如果按三个月数据年化计算,增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

对美联储而言,超级核心通胀的走势将成为未来政策转向的关键。尽管今年以来消费者支出有所放缓,但家庭消费仍然受到紧张的劳动力市场的支持,从最新非农、初请失业金和JOLTS职位空缺等指标看,企业用工需求依然稳定,从而支持了员工薪资增长在4.0%左右,高于3.5%的通胀可持续目标区间。

BK asset 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 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令人不安的数据给降息留下了狭窄的窗口。他预计,4月份的CPI报告将表明,通胀没有此前那么棘手,但回到2%的步伐仍然缓慢。

富国银行在报告中写道,商品行业持续的通货紧缩预计将有助于控制4月份的核心通胀,但服务业依然是主要驱动力。

尽管近几个月来通胀有些顽固,但该行并不认为潜在趋势正在重新加速。今年住房通胀似乎将进一步放缓,而除住房外的服务业通胀应受益于商品相关投入成本的温和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放松。因此,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通胀率将呈下降趋势,第四季度核心CPI年化率将降至2.8%。

美联储内部分歧不小

近期,美联储内部对利率是否足够高的争论有所升温,上周公布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通胀预期上升加剧了形势的复杂性,因为不少美联储官员认为,固定的通胀预期是央行信誉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将通胀率降至2%。

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表示,一直怀疑通胀有上行风险,限制性政策的程度以及限制性是否足够也存在不确定性,“现在考虑降息还为时过早,我们需要保持非常灵活。”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鹰派委员、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和美联储理事鲍曼在上周的讲话中,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今年不降息的说法。

相比之下,不少美联储官员倾向于等待并保留降息的机会,鲍威尔为未来加息设定了高门槛。本周美联储主席可能再次谈及对美国经济和利率的看法。他将与荷兰央行行长诺特(Klaas Knot)一起参加小组讨论。

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定价显示,市场目前预计到2024年底美联储将降息45个基点,9月或11月将首次降息。

施罗斯伯格对第一财经表示,如果要采取行动,美联储仍需要通胀下降的可靠证据。“虽然一季度工资增长指标——就业成本指数的涨幅超过预期,其中部分上涨归因于季节性因素。更重要的是,4月非农不及预期,近期职位空缺有所回落,辞职率的下降预示着未来几个季度工资增长将恢复放缓。”他分析道。

不少市场人士表达了对美联储紧缩政策过久的担忧。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Jamie Dimon)表示,他预计美联储能够在不导致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降低通胀,但不排除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等更令人不安的可能性。LPL Financial首席经济学家洛奇(Jeffrey Roach)写道:“美联储正在走钢丝,以平衡价格稳定和增长。虽然这不是基本情况,但我们确实看到滞胀的风险在上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