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汽车出口观“湖波”

第一财经 2024-03-06 11:07:59 听新闻

作者:响马    责编:任绍敏

芜湖和宁波既是中国汽车出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向前进击的“交响”。

中国汽车出口终于登上全球之巅。

近日,据共同社等多家日媒报道,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日本2023年汽车出口数据,为442万辆,而同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口径下的中国汽车出口量为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创下历史新高。

这意味着,中国在连续15年实现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之后,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汽车出口奔向全球第一的征途上,一些城市和车企齐心协力,为中国汽车出口注入强劲动能,共同掘金海外市场。

这之中,宁波、芜湖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又是波,又是湖,源源不断)。这两座长三角城市,堪称观察中国汽车出口的最佳窗口。

1

分析芜湖汽车出口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安徽2023年的外贸数据。

2022年,安徽外贸还排在第13位,去年便以“齐刷刷”的正增长数据跃升3位,“挤掉”天津,占据前10强的最后一席。

2023年,安徽进出口同比增长7.8%,增速在长三角及中部地区位列第一,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安徽出口更是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为11.3%。

究其原因,媒体认为,安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以及机电产品尤其是汽车出口的大幅激增,是“最为显著的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方面暂且不谈,仅就机电出口来说,2023年,安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接近七成,增长20.6%。其中,汽车出口达到714.6亿元,增长118.3%,位居全国第二。

安徽汽车出口如此彪悍,背后主力正是芜湖。

2023年,芜湖以40.6%的增速,推动进出口总额达到1274.8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达到63.7%,最大动力来自汽车出口。

2023年1至11月,安徽汽车出口104.5万辆,占全国总量的23.7%,“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成为高频词句,而其中,芜湖汽车出口占到安徽全省80%以上。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汽车出口看安徽,安徽汽车出口看芜湖”,可以说名副其实。

芜湖为何能担当安徽汽车出口的主力?

对于这个问题,芜湖官方很多时候都强调,芜湖汽车出口的产业优势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拥有自主培育的整车企业。

“翻译”一下,芜湖的优势在于一手培育了自己的整车品牌奇瑞。1997年,芜湖市政府筹建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这就是奇瑞汽车的前身。

我们回过头看,芜湖能够聚焦到汽车产业,不是灵感偶得,而是寻找出路、敢想敢干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初,芜湖有一家特种车辆厂,通过组装方式一年能生产数百辆汽车,创造上亿产值。这一产业亮点被彼时苦于发展经济的芜湖政府注意到,由此产生了进军汽车产业的想法。

1995年,芜湖政府相关人员前往欧洲考察,得知福特在英国的一条发动机生产线准备出售,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内部,芜湖将这个项目定为“951工程”,意思是“九五”期间安徽头号工程,对外的名头则是前述“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

1996年,花了近3000万美元引进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运抵芜湖。一年多后,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点火成功,媒体称,“这款发动机在当时的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很快供不应求”。

2001年,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汽奇瑞,奇瑞汽车随后开启生产、上市的征途——第一款车奇瑞风云,和当时热门的“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属于同一个档次,但价格比这些品牌低三分之一,只要8.8万元。

也是因为奇瑞风云,芜湖汽车产业拉开了对外出口的序幕。2001年10月,奇瑞首批10辆风云轿车经天津港,出口叙利亚,“开创了中国轿车批量出口的先河”。

此后,奇瑞汽车出口至更多国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为其提供了强劲助力。

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时,全年汽车出口仅有2.2万辆;十年后,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百万辆,随后多年维持在100万辆左右的水平。

202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狂飙突进,中国汽车出口也加速狂奔。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诸多欧美品牌退出俄罗斯市场,中国车企大力承接俄罗斯汽车进口需求——2023年,我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量同比激增5倍。

获得市场环境的助力,加上一以贯之的价格优势,奇瑞汽车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3年,出口销量达到93.7万辆,同比增长101.1%。

芜湖不只有奇瑞,还包括江淮、比亚迪等车企。芜湖目前已集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400多家,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规上企业达800多家。

但整体来说,芜湖汽车出口的动力引擎仍然是奇瑞。

更关键的是,尽管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说,“奇瑞只能吃技术饭,只能吃质量饭,未来我们要吃品牌饭、生态饭”,但时至今日,奇瑞更多时候只能吃“销量饭”。

这无疑也是芜湖汽车出口一个需要直面、破解的尴尬。奇瑞给出的一种“解法”是,奇瑞星纪元ES放言出口价或将突破100万元,而国内最高只卖33.98万元。

这种“解法”显然只是某种尝试,从吃“销量饭”“质量饭”到吃“品牌饭”“生态饭”,奇瑞也好,芜湖也罢,需要做得更多,走得更深。

2

浙江汽车出口的规模小于安徽,但也实现了正增长。

浙江省商务厅披露的2023年1至11月数据显示,汽车、能源车、汽车零部件等类目表现亮眼,其出口额约有30%~40%的增长。

这之中,宁波坐拥口岸区位优势,较为突出。2023年宁波口岸出口新能源汽车超过6.8万辆,货值9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6.1%、60.6%,创下历史新高。

从统计数据看,相比2022年,2023年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增加至101个,其中数量排名靠前的为比利时、荷兰、阿联酋。宁波口岸对比利时出口新能源汽车37.4亿元,增长9.8%;对荷兰出口新能源汽车14.9亿元,增长23.1倍;对阿联酋出口新能源汽车12.4亿元,增长0.43%。三国合计占同期宁波口岸新能源汽车出口的68.4%。

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宁波汽车整体出口规模不断提升。2023年1至10月,宁波汽车整体出口额近200亿元,同比增长40%,创历史新高。

和芜湖汽车出口一样,宁波上述成绩的取得也靠当地政府和车企共同努力。

比如,宁波口岸协同宁波舟山港、宁波海事局等,打造滚装船、集装箱船、可折叠商品车专用框架多用途船等三大汽车出口主流通道;宁波海关推出新能源汽车出口“一站式”监管模式,将整体出口时效缩短2至3天;宁波市税务局推动落实汽车出口退税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和芜湖汽车出口一样,宁波也携手车企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宁波利用口岸区位优势,在汽车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将释放更强的势能,但在生产端特别是新能源整车制造方面,仍有较大空间等待挖掘。

从产业现状看,宁波在新能源整车制造上主要依赖“吉利系”。以2022年为例,全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为700.3万辆,其中宁波新能源汽车整体产量13.16万辆,占浙江总产量的22.4%,只占全国的1.88%,而吉利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市占比已经超过99%。

据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梳理,目前,宁波仅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家,分别是吉利、宁波中车新能源,整车制造能力有待增强。

回头再看芜湖,同样高度依赖奇瑞一家,何尝不需要继续纵深拓展,把“盘子”打造得更大?

作为对比,重庆可谓是芜湖和宁波的某种标杆。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梳理,重庆已有16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达100万辆,占该市汽车总产能的25.8%。

要知道,在新能源整车制造方面,重庆此前也依赖长安阿维塔,引入吉利极星、理想汽车等中高端整车制造项目后,“依赖症”被打破,产能也随之跃升。

当然,宁波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宁波拥有汽车产业链关联企业超5000家。其中,规上企业突破1000家(1024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逾300家;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

另外,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研判的数据显示,宁波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上海,超过深圳、北京,共24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宁波在汽车零配件领域占比最高,产业集中度上的优势不言自明。

正因如此,宁波才有一定的底气剑指新能源汽车之城。

《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宁波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70万辆以上,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5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保有量80万辆,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20%;培育华夏系新能源汽车标杆企业1家;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城。

这确实是值得奔赴的美好蓝图。想想看,新能源整车产能上去了,叠加口岸区位优势和车企国际化发展,宁波汽车产业和汽车出口是不是由此焕然一新,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3

之所以把芜湖(皖B)、宁波(浙B)的汽车出口放在一起探讨,是因为二者各具特色,又相互映照。

芜湖较早布局汽车出口战略,以奇瑞为主,已经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宁波发力相对较晚,主要依赖吉利系,但辐射范围比芜湖更广一些。

另一方面,芜湖或者说奇瑞的汽车出口仍然以燃油车为主,这也符合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购车习惯。而对于新能源汽车,2023年芜湖也定下目标:要在安徽新能源汽车万亿产业集群中,占据版图的半壁江山。

宁波则持续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希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城”。

不难看出,芜湖和宁波以往表现和未来战略,既是中国汽车出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向前进击的“交响”。

这当然不会是终点,中国汽车出口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出口贸易模式,而是在海外市场贴地搏斗。

比如,在海外投资建厂,借助全球供应链,在当地生产车、卖车,加速推进本土化、属地化发展。

去年2月,奇瑞宣布在阿根廷投资4亿美元建厂,江淮投资14.52亿元,和墨西哥当地合作伙伴携手建厂,而比亚迪、吉利、上汽等车企既加速产品出海,也推动技术和授权服务出海。

正如业内人士所经历和观察的,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成为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出口进入了全新阶段,用媒体的话来说,“中国车企已不能将在海外卖车和出海之间划上等号,而是要进一步开启价值链全球化进程,通过技术出海、服务出海、品牌出海、生产出海等新方式,不断向汽车产业价值链深层延伸”。

对皖B、浙B们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战火”已经燃起,新的征途催人奋进。

(作者系前媒体人,现自由撰稿人)

第一财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